当前位置: 首页 > > 五台县豆村中学课改发展理念

五台县豆村中学课改发展理念

2017年03月17日 09:35:49 访问量:391 作者:殷志军

五台县豆村中学课改发展理念

著作人:殷志军

为何要进行教学改革

一、与时代并行——想改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尤其我们处在偏远的山区的学校守旧思想更为严重。这种守旧思想影响支配着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并表现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首先,将教学目标的确立指向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完成作业,最大限度地“死记硬背”,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这已成为教学的中心和唯一任务。我们忽视学生将来的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应付考试,忽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其次,教师只管教,忽略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单一的,课堂成为讲堂。由于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活动的反馈,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再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消化知识的时间,从而占据了学生课上的自主学习时间,“以练代讲”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这些保守、片面的教学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更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悖,现代化社会需要的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才,有创造力的人才,有创新的人才,能理论的联系实际的人才,能发散思维、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由此看来,时代要求我们务必进行教学观的革命。

大家都清楚,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的基本实践活动。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呢?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呢?如何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呢?这就是我们课改研究的核心。

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的确定。

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责任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组织作用。这种导向、组织作用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设计、组织和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学习知识、传授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教师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孩子们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对教学质量与效果全面负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所以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全面参与。如果把学生当成“容器”,学生就永远处于被动地位,教学就成了“独步走”,就不能实现高效课堂。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师生展示,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多边活动,即教师展示、教师点拨、学生展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一来课堂就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就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减轻了师生的负担,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课改的重心除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外,我认为还应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内在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各校根据本地区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创建全新的科学合理地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模式,各学科的教师根据所带科目的特点,根据本班学生的素质,创建确实可行、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当然,这一过程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完善,长期坚持。这一过程,更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创造性的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抽出大量的实践来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这是课改最重要之处。

二、        对学生负责——敢改

传统的教育思想把学生当成可以利用的“工具”和容纳知识的“容器”,学校教育普遍流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把正常的师生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扭曲为人与机器的关系。这样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一个本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成了一个无视生命存在的物质空间。所以教育界流传这么一句话:“教师在辛辛苦苦地害人。”想来也不无道理,我们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作为教育工作者,每一个有着良知与人性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再加重学生的书包重量和近视程度,没有任何理由再剥夺学生的欢乐和志趣,没有理由不把学生从学习机器、考试工具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没有理由不归复学生应有的生存自由和正常的生命角色。

繁峙县砂河中学的郭志强老师,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带领着一些普普通通的学生竟然在《陈情表》一文中自由翱翔。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激情四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赴砂河中学观课使我从真正意义上明白了——教师,不仅要传播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传递给学生以人的情感和生命的脉动。把自己的生命与心血融入学生学校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角落,使之富于生机,充满希望。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总是不敢放手、不信任学生。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守旧思想为半径,让学生围着自己转圈。认为学生观点与教师不同,就是不敬,学生的思维与教师不同,就是不听话,学生不按教师定的规矩去完成,就是不成器。其实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生命意义的人。应还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教师应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往往从学生的现实表现推断学生没有学生没有出息、没有潜力。不少老师认为学生的智能水平是先天决定的,教育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其实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俗话说:“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就是这一道理。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因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我们教师应该在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其次,学生发展是全面的,我们更应关注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个性。学生是个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们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我们教师从思想上真正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对每位学生负责,将他们培养成有独立个性的新人。

三、构建高效课堂——会改

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要保证教学质量务必构建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不是自由课堂,是有组织、有目的地、科学合理地适合自己操作的课堂。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教师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比满堂灌或满堂问更费力,只是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力度加大了。学生不是茫无目的地去学,而是有组织、有纪律、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去实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地去完成作业,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清楚了是为自己学,而不是为老师学。因而积极性大增,效率高、效果好。我认为,自主的课堂不能是那种自由散漫的任期自然的学习,那种想学什么学什么,想学多少学多少的低效随意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是不符合新课标精神的。

()高效课堂的展示不是演戏。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展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好学生就是在不断地表扬中,不断地“出人头地”中,不断地自我感觉良好中成长起来的。后进生也是在展示中暴露不足,取长不短,奋力追赶,不断进步的。展示课堂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动起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善说,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表现欲,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完整说、有理说、简练说、脱稿说、自信说、表情说,让学生意识到“我展示我受益”、“我展示我提高”“我展示我快乐”、“我展示我幸福”。

2014124日,我们去五台实验中学观课,谢宏伟老师的《短歌行》,陈莲莲老师的“习作指导课”,两位老师的课堂各有特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了学生的激情,学生们展示大方,表达流利,展示内容丰富多彩,展示形式丰富多样,两位老师组织颇有激情,注意课堂的每一细节,真正构建了高效课堂。我想,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对课堂调控。这两位老师能够适时调控、适时点拨、适时引导,是难能可贵的。在教学当中,既发挥了多媒体技术的积极作用和,有没有盲目的地依赖它,也只有如此语文教学才能走上良性的、健康的、积极的发展道路,也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构建高效课堂。

(三)高效课堂是差异的课堂,而不是差生的课堂。

有的教师认为,这种课堂是好学生的舞台,基础差的学生则会更差,因为他们基础差,自学能力差,自觉性差。其实不然,实施高效课堂时,在各班均不会发现“差生”,就是没有看到我们学校平时课堂上常见的打盹睡觉的、搞小动作的、嬉戏打闹的学生。他们人人都在自学,都在参与研讨,都进行展示,只是难易不同,深浅不同,形式不同。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特点,老师在指导点拨时,在叫学生展示时,更多的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差生”,做到强的不滑坡,弱的往上赶,共同进步,缩小差距。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要从自身做起,从每节课做起,从每一个环节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

教育教学改革究竟改什么

当今,教育被世界各国作为国家建设的核心能力。人类越向前发展,知识对社会的决定作用越强,教书育人的体系也就越健全。我们祖国能否富强健壮,大步向前,取决于国家教育体系是否有能力培养出心灵健全,发展全面,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世纪复合型的合格公民。这个崇高使命最终的落实者不是学校,而是老师。每一个老师所承担的工作都是对学生成长,对民族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责任。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信念,稳扎稳打,潜心研究,将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那么教育教学改革究竟改什么?

我认为教学改革最重要体现在两点上,一是教学思想的转变;二是教学方法的改变。

()转变观念,实事求是

 提到课改许多老师就会说:“改什么改,瞎折腾个啥呀?既影响教学进度有影响教学效果,过去我们不也是这样教学生吗?照样也培养出人才,照样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老师们,课改不是“瞎折腾”,最起码培养人才的效率提高了,人才的数量增加了。最起码培养出的人才综合素质曾强了,实践能力更强了。山西太谷、山东杜郎口、江苏洋思等都是有力的见证。在我看来,不是别的而是陈旧的教学观念禁锢了我们的思想,影响支配了我们的言行和教学行为。我们是在知难而退,不思进取,是在为我们自己不课改而找理由。老师们,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将教学目标直接指向了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作“容器”千方百计往里“灌”,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消化知识的时间,占据了学生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时间,“以灌代学”“以练代讲”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充当了课堂的“奴隶”,毫无激情,毫无生机,毫无兴趣。最终我们将学生培养成了“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这说明我们忽视了学生将来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想我们应该摒弃这些落后的想法和方法,用崭新的教学观来发展教育。我们应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我们应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育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以确定的对方为前提。只强调某一方,取消或忽视另一方,都不可能构成或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由此看来我们的思想是落后的想法是错误的,课改能推进教育的发展是正确的,课堂中的多边活动,与教学相长是一致的,是高效的。

1甩掉“权威”,还课堂给学生。

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前面,争当门前的举灯者,不断引领学生,扣开一扇扇知识的大门,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教师应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把握时代脉搏,发现时代需求并积极采取行动。教师应从“传道,授出,解惑”的权威地位转换到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地位上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老师让学生做什么,反过来成为学生向老师要求干什么,努力以学生的朋友,同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当学生思维指向模糊,滞涩时及时给予指导,点拨,发现学生自己有能力解决时尽量放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从依赖教师到能独立学习,真正成为自觉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交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法指导,因为有一定的方法,才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绝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知识,而应让学生自己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样整个课堂就活起来了,自然学生也就成为学习的主体。

2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摒弃“坐待吃老本”的做法。

   作为教师应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出多元化,复合型,能力强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的学科知识,而应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必须更多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教师要与学生,同伴,学生家长,社会中的教育力量进行多向的教育协调与交往。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我们绝不能抱有“教好教坏一个样,教与不教一个样”的教学态度。再不能“坐地吃老本”不思进取,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因为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教育教学已不再是过去的单向交流,而是发展化的科技化的立体交流教学。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搜集资料,查找资料以及对资料的筛选;必须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常规,教学评价,教学实验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能力,(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包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集体教育和组织、管理、协调等;必须具有科研能力,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来进行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等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使教师工作具有创造性和内在的能力。

3把“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职业想法变为专业勤奋进取的事业精神。

就目前来说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得是好的,他们忠于职守,脚踏实地,辛勤耕耘,用自己热爱社会主义,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模范行为感染和影响学生,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希望所在。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的看到,教师队伍中也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腐朽没落思想,他们也时刻影响和腐蚀着教师队伍。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社会上确实存在的一定分配不公,使得一些教师身在其位无意施教,备课不认真,教课不努力,把主要精力用在开家教,搞第二职业,一心向“钱”看,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紊乱,失去了一个教师的正确目标和价值取向,对教书育人的职业责任产生了倦怠,对理想前途感到迷惘。以不变应万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来对待自己的事业。我认为任何一个做教师的人,应当首先对教师专业有清晰而独特的了解和认识,怀有强烈的尊严感。方能建立起坚定的专业信念,也才能对社会的各种评价做出正确的,理性的判断。一个人一旦投入教师专业,就必须不为物欲左右,不为名利能动,做到淡泊明志,清高有为,由敬业乐业而获得人生之乐。教师是教育者,同时也应当是学习者。只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才能真正成为知识和文化的化身,也才能担当起培育英才的重任。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新知识,新观念,新理论不断涌现,教师几乎每天都面临着新的世界,只有不断勤奋前进,把学习当做自己工作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才能适应时代要求。作为教师还应该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新时代的教育观不允许教师墨守陈规,也不允许教师一味地凭借个人经验,而要求教师敢于借鉴,勇于开拓,依据变化的情况,不断寻求适合教育学生的教育方案,方法和手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科学,更完善,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教育工作是非常细致,艰巨和复杂的,教师付出的劳动,是任何量化的手段和指标所无法衡量的,这必然要求教师,一切以育人为上,全心全意,把知识,智慧,爱心,时间及至生命奉献给每一个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才能乐此不疲,才能将自己教书育人的教育事业变得更加美好幸福。

(二)弃旧立新,构建高效课堂。

1传统教学重在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不太重视,形成了单向交流模式,不能反映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学生下面听,教师上面“灌”,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给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谈自己想法的机会,整个课堂没有活力,没有生机,开发不了学生的智力,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严重制抑了学生个体能力的发展,所以必须实行课改,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效果的高效和精彩,就在于课堂是有生命的,是鲜活的。然而功夫却在课外,所以落实高效课堂的关键是强化课前,抓实课前备课,这才是真正抓住了高效课堂的鼻子。如何把课前备课落实好呢?

1)潜心解读文本。

文本解读实质是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文本解读要“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我们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反之就会把简单的课越上越复杂。对于教材的理解,要正确解读,多元化解读,超越性解读。也就是说从不同角度解读——以“读者”的眼光来解读文本,以“作者”的视角来审视文本,以“发展”的眼光“过滤”文本。

2)准确定位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目标是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缺一不可。除此外还要兼顾好,中,差三类学生,因人而异,避免一概而论。优等生可拓展延伸,挑战性的练习,后进生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让他们感兴趣,循序渐进。

3)科学合理的设计导学案。

学案的设计要尊重学情,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新奇的教学情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学案的设计还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潜心解读文本、准确定位学习目标、导学案的科学设计,的确抓住了高效课堂的鼻子,但课堂是有活力有生命复杂的教学活动。因此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其实教无定法是建立在教必有方的基础上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前提,强调师生互动,共同探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认识,去探讨,从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来促使其生命的发展。课堂更是灵动的,每位教师性格不同,教的学科的特点也不同,不能用一个统一的固化的课堂模式去要求每一个人。课改以来我自己也积累了一些教学方法与技能,这里提出来与“同仁”们共同学习、共同勉励、共同进步吧!

(1)科学的预习是构建高效课堂成功的基石。

我认为,预习环节是迈出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对文科来说尤为重要。预习并非单纯甩手让学生盲无目的地读文本。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效果,更使学生“大海捞针,无所实存”。预习时应明确学习目标,应该有预习导航,合理设计预习专题,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层层推进。预习应新旧知识相结合,合适过渡,既巩固了旧的知识,又可很好的掌握新的知识,预习应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把知识点变成具体的问题,问题要难易适中、要有针对性。编写预习指导专题时,不要简单的写几个大问题了事,应细化,应紧贴文本内容,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预习专题要围绕基础知识来编写。

(2)激情展示是高效课堂含金量最高部分是学习之魂。

  展示环节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整个环节由教师主导,师生展示、生生互动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尽可能多动起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善说,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表现欲,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完整说、有理说、简练说、脱稿说、自信说、表情说、艺术说。让学生意识到“我展示、我受益”、“我展示,我提高”、“我展示,我快乐”、“我展示,我幸福”、“脱稿才是真展示”、“给别人讲懂了自己才是真学会”展示更要紧紧围绕学习的重点难点,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提出的问题针对性要强,讨论性要强,发散性要强,激发性要强,知识性要强。展示的时候可展示学生的成果(知道、理解、明确);可展示学生的思路(依据、了解、结果);可展示学生的观点(看法、见解、理由);可展示学生新生成的问题(不解、不同、疑惑);可展示学生的解题方法(多样、发散、迁移)。另展示方式可多元化(说、唱、演、练、玩)。

   3)有价值的质疑是课堂高效的催化剂

创设情境,适时适度有价值的质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我们课堂追求的最本质的问题。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是问题,问题从哪来,一种是老师给予的问题,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提问要适度有针对性,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科学化、合理化、情景化。要让孩子提出问题,老师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创设情景有多种,最本质的东西是你的情景要造成孩子的认知冲突,然后他才会产生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老师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整合,整合有两个维度:第一个是孩子学习的基础;第二个是我们的课程标准。当学生的问题提出来之后,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只提供支持、帮助、引导。这样课堂就有了思维的张力,就提高了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看法即使是错误的,但从思维的角度讲学生增加了对这个世界的一个不同的看法,所以同样有价值。老师要欣赏独特的见解。以突出课堂的自主性,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往往就是思维多元化,发散性的表现。这样我们整个课堂思维的含金量才高,这样的课堂可能比获取知识本身更有价值。

(4)课堂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要注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眼到、嘴到、耳到、手到。

课堂活动是多边活动,是立体交流网络的活动,要教师掌握一些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新课堂的功效。

第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神的表达运用是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他是沟通师生心灵,建立和维持师生关系的窗户和纽带

教师眼到要做到五点:

1 暗示的眼神有利于组织教学。

2 鼓励的眼神有利于树立信心。

3 批评的眼神有利于调控课堂。

4 慈爱的眼神有利于增进情感。

5 询问的眼神有利于反馈,调节教学。

第二,“涓涓细流入心田”

语言表达是课堂活动的重要手段。完整有理简练地说使人感到清晰明了,准确流利表情地说使人感到心领神会,生动形象艺术地说使人感到赏心悦目。通过师生沟通、生生沟通,我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嘴到要做到四点:

1)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

2)适时适当的点拨。

3)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发问。

4)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考。

第三,专心致志,洗耳恭听

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真实想法,只有倾听,才能捕捉到来自学生的信息,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有倾听才能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建立和谐师生的关系,实现心灵的沟通。

教师耳到要做到三点:

1)倾听学生的发问之音,尊重孩子们的求知欲,鼓励孩子发问,并善于倾听他们的问题。

2)倾听学生的争论之音,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他们百家争鸣调动他们发散思维。

3)倾听学生意外之音,在课堂活动中有时会遇到孩子们的插嘴,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读懂及时把学生好的思想聚集起来,在学生中去集波成浪,师生共同推动课堂前进。

第四、辛勤耕耘,熟能生巧。

课堂活动中务必要手勤,古语云“眼过十遍,不及手过一遍”,可见书写在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性,书写是读书的最高层面,书写能增强记忆的持久性,书写能给人以直观的印象。

教师手到要做到四点:

1)教师板书要条理清楚。

2)教师要精心选编学案。

3)教师要适时的板书点拨。

4)多媒体运用与教师板书相辅相成

总之,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才能焕出勃勃生机。课改之路是艰辛的,但没有什么比付出之后收获了经验更让人欣喜不已的,课改让我们成长!

课改模式

在我县教育局“三步—五环节”课改模式的指导下,我校“大刀阔斧”搞课改,在教学教研活动中探索出了适合我校的可操作性强的“345渐进大课堂”课改新模式。

一、模式的解读

(一)“3”代表课堂活动的三个流程

第一、明确目标、引领预习

预习使展示之本。预习并非单纯甩手让学生盲无目的地读文章。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使学生“大海捞针,无所实存”。预习包含:预习导航、预习专题、预习检测。合理设计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步步为营,层层推进。

1)编写适合学情的预习指导专题。

对于预习,可以这样理解——“预”是学生读书的过程。是复习已学知识的过程;“习”是学生在阅读与复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预习,应该是学生有预有学,不能只预不学,预习不能之停留在抄概念,记概念的层面上,要在预习课本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解决学生能力范围内的问题,形成一定的能力。教师编写预习指导专题,一定要注意学情,不同的班级,预习指导专题难易程度要不同,必须保证全班90%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预习指导专题。

编写预习指导专题时,不要简单的写几个大问题了事,应细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把知识点变成具体的问题,问题要难易适中,要有针对性,所列的问题要仅仅围绕预习目标,可以这样写预习提纲,如:“预习课本第几页第几段话或内容,完成如下问题。”或“回忆小学学过的某某知识或初一学过的某某知识等。”如此重复,就可以把内容细化到问题里,学生自己检测自己预习的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生成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情。

2)处理好预习的整体与部分关系

所有学生应预习全部教学内容,不能说要分层教学了,就把预习内容也分层了,各小组只预习一小部分的内容,完成自己分到的题目。如果这样做就把分层教学理解错了。分层,只是教学难度与要求上要根据学情进行分层。并不是把预习内容绝对分层,预习内容如果分层了,学生预习的内容都是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而知识又是系统的,完善的。这样学生解决问题就会更困难。所以要求老师们,把握好分层教学与预习的关系。

3)明确预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教师的作用更重要。

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更大。首先,要编写出预习指导专题;其次,要指导学生预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学生小组内互相学习,小老师深入其他小组进行讲解;老师可以给学生个别讲解;学生也可以与老师讨论等。总之,预习的过程是一个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学习的过程。不能把预习理解为,老师是专题的发布者,学生是专题的完成者。我们的学生基础差,教师必需深入学生当中,做学生的学习百科全书。并且要督促检查与鼓励学生完成预习。坚决反对“牧羊式”预习课。

4)处理好预习与展示,落实的关系。

预习是基础,学生只有真正预习懂了,上展示课时,才会说,能说,敢说。预习的过程中,该落实的,估计学生也能落实了的内容,要坚决落实下去,不要,等到上落实课再落实。展示课,最重要的是重难点的突破,而不应做成是预习内容的重复表演。应是对重难点知识展示,是整合学生思维的一次机会,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次机会。同时也是学生向公众展示自我的一次机会,也是学有小成就一次机会。更是塑造学生自信的一次机会。

5)预习课是教师提取展示内容的一次机会。

通过学生的预习,教师的参与,能发现一些对展示课有帮助的内容。比如:对学情的把握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同时也能够真正了解学生到底是什么地方有问题。上展示课时教师的提问,引导就有了针对性与目的性。避免展示课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总之,预习应新旧知识相结合,合适过渡,既巩固了旧的知识,又要为学习新的知识创造了平台。

第二、循循善诱,激情展示

展示是学习之魂。该环节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整个环节由教师主导,师生展示、生生互动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尽可能多动起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善说,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表现欲,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完整说、有理说、简练说、脱稿说、自信说、表情说、艺术说。让学生意识到“我展示、我受益”、“我展示,我提高”、“我展示,我快乐”、“我展示,我幸福”、“脱稿才是真展示”、“给别人讲懂了自己才是真学会”。展示的时候一看这节课有多少学生展示,有多少次展示,二看这节课解决了多少学生存在的问题,三看这节课新生成多少问题,四看这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我们既要完成预习又要落实学生展示任务,既要自主学习又要合作研讨,教师既不能全盘取代学生又不能袖手旁观。

1)展示课的内容

展示更要紧紧围绕学习的重点难点,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提出的问题针对性要强,讨论性要强,发散性要强,激发性要强,知识性要强。展示的时候可展示学生的成果(知道、理解、明确);可展示学生的思路(依据、了解、结果);可展示学生的观点(看法、见解、理由);可展示学生新生成的问题(不解、不同、疑惑);可展示学生的解题方法(多样、发散、迁移)。另展示方式可多元化(说、唱、演、练、玩)。

(2)展示课的原则

 1、展示内容的完整性(教学任务)

2、重点难点的突出性(教学任务)

3、点拨引导的即时性(教师点拨)

4、展示过程的流畅性(教师备课)

5、学生展示的积极性(学生参与)

6、对待问题的质疑性(学生展示)

7、板书呈现的条理性(教师设计)

3)对展示过程的“五度”要求

1、上台展示要有“风度”

展示不仅是表达、表现自己的学习理解,同时也是自我修养的公开展示,需要注意言行礼貌,举止文明,落落大方。

2、言行表达要有“力度”

说话是为了大家听,表现是为了大家看。保证全体同学听清、听懂、看明白是对同学的尊重。

3、问题挖掘要有“深度”

热闹不是课堂追求的目标,欢乐需要适合学习需求。有思想、有情感、利于思考、利于内化应是课堂发展方向。

4、方法思路要有“高度”

学习方法的交流是课堂展示的重要内容,方法总结和诠释不是鹦鹉学舌,而应是自我真心体会,简单的重复对提升能力无用,应结合内容、材料展示自己的思路。

5、课外拓展需要“适度”

课内外统一,引入生活实践中的体会以及课外知识的拓展,有利于拓宽视野,增加学习的广度,但肯定的开放是有限的,无关学习主题的“课外话”“逸闻趣事”应注意提炼和筛选。

第三、科学设计,巩固提升

落实是知识巩固提升。该环节,教师要针对本班学情,备好测试题,题量不要求大,保证在10~15分钟内完成。

(1)落实的练习题要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练习题要有选择性,要有针对性,知识结构紧密,知识密度均匀。练习题的设计是建立在学习目标上的,所有的习题都围绕“学习重点”,另外一定要注意知识的外链,拓宽学生的思维,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

(2)练习题型科任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定,保证80%以上的学生全部能够答对。(如果80%的学生都不会做,这节课就失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我们要时刻牢记我们学生的基础是弱的,不要搞一步到位,要慢慢加温、慢慢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成绩,让孩子们每节课都看到成功与希望。)

(3)该过程为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求小组内既要独立自主,又要互帮互助(优生帮差生,可跨组帮助)。

 345”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唤起了学生生命的活力,真正实现了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形成“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的全新课堂。课堂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步步推进、层层出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两课合一”完全符合“345渐进”课堂的全面展开。间隔时间短,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缩短了学生的记忆差,克服了人的“惰性”,持续了课堂活动的激情。“渐进课堂”的三大流程、两次专题,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学生有目的的“动”,有目的的“说”,激活了主观能动性,达到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效果。

()4”指课堂活动中教师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要注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眼到、嘴到、耳到、手到。课堂活动是多边活动,是立体交流网络的活动,要师生掌握一些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新课堂的功效。

第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神的表达运用是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他是沟通师生心灵,建立和维持师生关系的窗户和纽带。同时,眼睛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知识的重要器官,通过观看,观察,获取大量的信息。

教师眼到要做到五点:

1)暗示的眼神有利于组织教学。

2)鼓励的眼神有利于树立信心。

3)批评的眼神有利于调控课堂。

4)慈爱的眼神有利于增进情感。

5)询问的眼神有利于反馈,调节教学。

学生眼到要做到三点:

1)专注同学展示,知不同,知相同。

2)观看老师点拨、板书,心灵通达,明事明理。

3)博览教材,教辅,获取信息,储备能量。

第二,“涓涓细流入心田”

语言表达是课堂活动的重要手段。完整有理简练地说使人感到清晰明了,准确流利表情地说使人感到心领神会,生动形象艺术地说使人感到赏心悦目。通过师生沟通、生生沟通,我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嘴到要做到四点:

1)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

2)适时适当的点拨。

3)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发问。

4)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嘴到要做到四点:

1)积极思考,勇于回答。

2)小组内适时发表自己的想法。

3)尊重别的同学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发言人的话。

4)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别人发言后再举手纠正或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三,专心致志,洗耳恭听

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真实想法,只有倾听,才能捕捉到来自学生的信息,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有倾听才能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建立和谐师生的关系,实现心灵的沟通。

教师耳到要做到三点:

1)倾听学生的发问之音,尊重孩子们的求知欲,鼓励孩子发问,并善于倾听他们的问题。

2)倾听学生的争论之音,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他们百家争鸣调动他们发散思维。

3)倾听学生意外之音,在课堂活动中有时会遇到孩子们的插嘴,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读懂及时把学生好的思想聚集起来,在学生中去集波成浪,师生共同推动课堂前进。

学生耳到要做到两点:

1)倾听老师的点拔、提问、讲解,明疑点,知重点,解难点。

2)倾听别人的发言,发散思维,荡起激情。

第四、辛勤耕耘,熟能生巧。

课堂活动中务必要手勤,古语云“眼过十遍,不及手过一遍”,可见书写在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性,书写是读书的最高层面,书写能增强记忆的持久性,书写能给人以直观的印象。

教师手到要做到四点:

(1)          教师板书要条理清楚。

(2)          教师要精心选编学案。

(3)          教师要适时的板书点拨。

(4)          多媒体运用与教师板书相辅相成。

学生手到要做到四点:

(1)          书写工整。

(2)          适时整理课堂笔记。

(3)          适时板书展示。

(4)          认真做好两套专题。

()5”指课改的五种态度,对于课改我们要有真心有决心,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

第一,要有真心。我们要认真接受课改,钻研课改,运用课改,让课改在我们心中落地生根。

第二,要有决心。我们要敢于打破传统的陈旧的填鸭

式课堂模式,转变自己的角色,勇敢地从主角的角色中退出来。

第三,要有信心。坚信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任何挑战,只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我们必能取得最大胜利。

第四,要有耐心。课改路上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只要不服输,有耐心,就能达到目标。

第五,要有恒心。人要有那么点精神,做任何事情,绝不能半途而废。尽管我们仍然走在课改的路上,但我们一定会永远的走下去!               

二、高效课堂活动流程

1、预习流程:

教师:激情导入、出示教学目标、出示预习导航、出示预习专题。

学生:明目标读导航、读文本集信息、完成预习专题、互查反馈。

2、展示流程:

教师:组织展示、适时点拨、归纳总结。

学生:准备展示、小组互动、总结巩固。

3、落实流程:

教师:出示落实专题、分配任务、总结补充

学生:小组互动、提出问题、互查点评。

三、课堂活动流程图解

眼到

嘴到

耳到

手到

 

 

 


巩固提升

 

 


学习之魂

 

眼到

嘴到

耳到

手到

 

                                                      

                                                                                                              

345

 

                                                                                                              

 

 


          

 


眼到

嘴到

耳到

手到

 

 

展示之本

 

        

 

 

 

 

高效复习课堂的模式

教学活动中,复习课堂是必不可少的,起到对知识的整理、系统和链接作用。在“345”模式的运用下,通过集体教研总结出适合我校的高效复习课堂模式——“温习梳理,精练展示,拓展延伸”。

模式解读

第一、                 温习梳理

学期末新授课已完成,学生累计的知识点较多,掌握的解题技能也不少,由于时隔甚长,可能会遗忘,或者混乱不清,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温习梳理”。在这一流程中,要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向。教师出示梳理步骤,组织学生温习。温习时以课本、《导学方案》、课堂笔记为主,温习整理完成后,小组长进行检查,如发现组员有误,应立即帮其改正,如组长有困难或疑惑,教师要点拨。这样,学生就将知识系统化了,有了“成片”“成线”的印象。

第二、精练展示

这一环节,教师要出示准备好的复习专题,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展示时学生可谈理由、谈思路、谈解法、谈疑惑、展过程、展结果、展不同。展示时教师应适时点拨,让学生把疑惑的知识点积累在课堂笔记本上,以供进一步强化理解。教师选编专题时,要紧切重点、考点、疑惑点、易错点、易忘点五个要点。

第三、     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教师出示专题,组织学生展示,可说、可写,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选编专题时一定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高效复习课堂流程

1.温习梳理:

教师:明确目标、出示梳理步骤、组织温习梳理。

学生:读目标知步骤、温习梳理、小组长检查反馈。

 

2.精炼展示:

教师:出示专题、组织完成专题、点拨总结。

学生:小组互动、小组展示、提出疑问。

 

3.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专题、组织完成专题、归纳总结。

学生:小组互动、小组展示、小组点评。

 

 

 

 

高效课堂学习小组评价制度方案

一、         预习过程

该过程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习专题,书写工整规范。完毕后各小组派出能力较弱的学生,展示在本组展示区域内。

科任教师出示预习专题,小组能够按时完成的加1分,按时完成书写规范、正确率达百分之八十的加2分,按时完成书写规范、正确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加3分。

二、         展示点评过程

该过程要求小组主动展示,语言得体、普通话、仪态自然大方。

必展部分:

科任教师制指定小组成员必须展示的内容,回答基本正确的加1分,优秀的加2分,合作展示的加3分,有创新的加5分,不正确的不得分。

抢展内容:

科任教师提出问题,小组争抢展示时,回答基本正确的加1分,优秀的加2分,合作展示的加3分,有创新的加5分,不正确的不得分。

质疑点评:

在组间展示过程中,学生质疑要有一定深度,富有启发性。质疑时方向基本正确的加1分;有一定深度、富有启发性的加2分,不正确的不得分。

答疑点评:

在组间展示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时,小组学生答疑时,积极参与,表现得体,且回答正确,该小组加1分,优秀的加2分,不正确的不得分。

特别注意:

小组内经常展示的学生,每展示一次加1分,小组内不经常展示的学生,如能在组内带动下展示的加2分,展示正确的根据展示率,可加3-5分。(这样能够转化差生)

三、      落实过程

该过程为教学水平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求小组内既要独立自主,又要互帮互助。(优生带差生,可跨组帮助)

小组内2人答案正确的加1分,3人答案正确的加2分,小组内组员的答案全部正确的加5分。

特别注意:

组内不可抄袭,组间也不可抄袭,如有抄袭扣本组3分。

豆村中学高效课堂建设小组及学生标价标准

环节

评价细则

得分

备注

预习环节

小组按时完成任务

1

此项分以小组记录,不以学生个人记录。

按时、规范、正确率达80%以上

2

按时、规范、正确率达90%以上

3

展示环节

必展部分

基本正确

1

此项得分全部记录到学生个人得分栏。

优秀

2

合作展示

3

有创新

5

不正确

不得分

抢展部分

基本正确

1

优秀

2

合作展示

3

有创新

5

不正确

不得分

质疑部分

基本正确

1

有深度、有启发性

2

不正确

不得分

答疑部分

回答正确

1

优秀

2

不正确

不得分

鼓励展示

展示频率高的学生

1

此项为鼓励加分,展示频率高的学生可加分,展示频率低的的学生只要展示,也可加分。

展示频率低的学生

2

展示正确率高的学生

3~5

落实环节

测试结果正确率100%

5

此项分以小组记录,不以学生个人记录。

测试结果正确率60%以上

3

测试结果60%以下

不得分

 

豆村中学观课议课评价表

授课教师

 

科目

 

年级

 

班级

 

授课时间

 

课题

 

评课人

 

评价环节

具体评价项目及分值

项目

标准与分值

得分

说明

一、导入环节

1、新课导入

简洁,有特色

1~5

无导入

0

 

 

二、预习环节

1、预习专题

1~5

0

 

无预习专题,此环节得0

2、符合学情

90%以上能完成

1~5

50%以上不能完成

0

 

3、教师指导

恰当

1~5

废话多

0

 

4、检查评价

高效

1~5

浪费时间

0

 

三、展示环节

1、教师

点拔引导及时简洁,概括总结条理

1~10

 

此环节评价教师驾驭课堂能力

2、学生

积极主动参与,讲解清晰条理

1~10

 

3、小组

体现合作精神

1~10

 

4、效果

重难点突破,知识系统化

1~10

 

四、落实环节

1、落实试题

1~5

0

 

无落实试题,此环节得0

2、符合学情

80%以上能完成

1~5

50%以上完不成

0

 

3、检查评价

高效

1~10

完不成拖堂

0

 

五、教师技能

1、板书

字迹工整,重难点突出

1~5

0

 

评价教师基本技能

2、普通话

师生全用

1~5

不用

0

 

3、多媒体

适当

1~5

不用

0

 

60~79分合格,80~89分良好,90分以上优秀

总分

 

优点

 

建议

 

 

化有为无,课改再上新台阶

老师们对模式教育那么着迷,那么不懈努力,似乎探索出了模式教育,就可以突击地方教育瓶颈,解决当地教育问题,就可以一劳永逸,甚至万事大吉。

纵观豆村中学近几年的教育史,在模式教育的探索上可谓步履艰难,我们先后赴了砂河二中、阳泉十二中、灵石二中、阳泉四中、太谷教育局、太谷二中、昔阳县乐平中学、新绛中学、原平实达中学、代县磨坊中学观摩看课,认真学习。2015125日邀请省电教馆课改专家安秀堂老师作课改专题讲座,20161023日邀请原平实验中学专家郭廷娈老师作了翻转课堂专题讲座。近几年来我们潜心研究,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却发现课堂上仍不能如愿,这一困境令老师们百思不得其解。近日我反复思索,有所领悟,现将心理感受与同仁们一起分享:

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这一特征决定了教学中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和模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个观点,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是赞同的。教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创新规律而发生的,一种优秀的教学模式,应当是基于这个时代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成果而发生的。然后再基于教学目标、内容、情境和对象的不同适时的变通和调整。也就是说,教学必须服从一定的规律,并非盲目服从教学模式。

“模式”是“事物的标准样式”。 即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是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适宜的教育活动形式产物。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模式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我们从事一线教育的教师必须明白模式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没有一种模式可以包揽学科的教学。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指向性,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存在对任何教学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正如今天的一句流行语: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为模式强调的是形式上的规律,而非实质上的规律。是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因此我认为教育是不可以被模式化的,不可以被形式化的。古代教育家的孔子,也从来没有创造什么“模式”,他留给我们的却是取之无穷、反思不尽的教育思想精华,特别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一些曾经创建了模式教育的人,他们思想的初衷应该是在强化某一方面的功能时突出特色,比如魏书生对教育的贡献决不是他的什么模式,而是他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思想,民主科学的管理。事实也证明,“模式”教育既没有深厚的思想底气,也经不住反复的推敲和质疑,更经不住历史检验。要不然,一个教师的模式可在一个学校推行,一个学校的模式可在某一地区推行,一个地区的模式可在全国推行,但教育部为什么不主张这么做呢?由此可见,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不是哪一个人一辈子可以概括得了的,又怎能由区区“模式”就能轻松搞定?

因此我们务必“借模出模”,不能钻在局限的模式中成为“套子里的人”。现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我的认识。

一、简简单单学语文。

    有人说,语文并不简单,语文是复杂的呀!诚然,从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看,确实是复杂的,但怎么才能学好语文却并不复杂,就是“课标”上所说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读多写吗?“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课标”里还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不就是说——写多了,就会写了。所以我们不要人为地把语文教育搞得那么复杂,那么高深。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将语文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能力点”,逐一进行训练,试图用这样的教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完全是一厢情愿。语文学习是混沌的,是熏陶,是习染,是点滴积累,是日有寸进。

    这就好比是新买的钢精锅,铮亮铮亮的。放在灶上煮饭,经过三五个月的烟熏火燎就变黄了。再过个年把二年,又进而变成褐色。几年后,锅底甚至变成黑色的了。学习语文就跟”熏锅底”的情形差不多。大家经常说“某人的语文修养如何如何”,这“修养”二字恰好道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有些老师备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一、知识能力,二、方法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将语文学习的目标复杂化了。须知:“课标”里面提出的是“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

如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领学生多读课文,同时预设这样的问题“童年的鲁迅玩些什么?学些什么?想些什么?”用一系列动词将这些情节有机地组织起来。学生不难看出百草园是童年鲁迅的乐园,无论春夏秋冬均有趣事。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无味,但苦中也有些许的乐趣。“乐”字贯穿全文,符合儿童的天性,这段童年美好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生们的这一活动既体现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自己的写作兴趣,既体现了过程与方法,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再如教学生写字,好像是纯知识技能问题。其实不然,在写字的时候,要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从内心里喜欢汉字。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教给孩子怎么把一个字写好,比如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相接的部位要收敛,要避让;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得不好到写得好,自己动脑筋,自己体会怎么才能把字写得漂亮。这就是方法与过程。

    认识了“三维”本是“一体”,就从本质上把握住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简化头绪,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

    简简单单地上语文,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目标单纯;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二、课改不离本。

   这里的“本”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的本体;二是文本。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老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讲得具体点,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事实是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我们讲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因为语文教科书是根据“课标”的精神来编写的,是对“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有人说,不能过于看重文本,毕竟文本不能解决学生发展的所有问题。但现实情况是,不是把文本看得太重了,而是对文本的重视与钻研远远不够。

    超越文本的提法固然不错,但要超越文本,首先必须研读文本,了解文本。如若对文本一知半解,何谈超越?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举一反三,如果“一”都没有举好,怎么能够反出“三”来呢?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如果教师对文本就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甚而至于南其辕而北其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有的教研组备课,一人备一个单元,然后互相交换,还美其名曰“资源共享”。钻研文本是自己与作者(其中还应包括编者)对话,怎么可以由别人来代劳呢?

    现在大家谈预设与生成很多。“生成”看似带有偶然性,其实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堂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好比烧开水,只有到达了沸点,才有气泡冒出来。如果预设就不怎么充分,课上得像温吞水,哪里会有“气泡”冒出来?所以,老师吃透了文本,有了合乎学情的预设,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得法,左右逢源,营造出一个能够使智慧火花迸射出来的学习“场”。

    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集体讨论来取代学生个人的阅读。要强化初读,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要力求读进去,读得正确、流利。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

    怎么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呢?我觉得有两点要引起注意:一是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见悟”。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二是阅读感悟要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语来切入。

    还要鼓励多读,熟读成诵,以形成积累。并通过适当的迁移,引导运用。

三、实事求是悟课改。

    上课、教学研究都要倡导“三实”——真实、朴实、扎实。

    现在的语文课,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体,都要让学生表演。明明每人手里都有课本,却偏要把课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读很好,却偏要让录音机代劳。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读自己的课本呢?为什么不可以老师自己范读呢?又如将合作学习与四人小组讨论等同起来,动不动就让四人小组讨论,还没有说上两句,又立刻叫停。这样的合作学习又有什么实效呢?一堂课,热热闹闹,却看不到扎实的训练,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又何所得呢?

    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问题。上研究课,追求观赏性,可看性,花样多了,务实少了。有些教学研究文章,追求所谓“学术性”,食“洋”不化,术语堆砌,故弄玄虚,让人读后不知所云。

    我认为,上公开课,应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态课。搞课题研究也要倡导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即是研究的课题,自己的教学实践即是研究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提倡迈开自己的双脚,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做研究,或者写文章,才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于人有用,于己有益。

    对于“训练”,在“课标”中似乎有点淡化了。其实“课标”所反对的只是过去充斥课堂的繁琐、机械的训练,是只对考试有用、而对终生无用的那些“题海战术”。如疲劳轰炸式的抄抄写写,连篇累牍地做模拟试卷……

    我们还是看看“课标”上是怎么说的吧:“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如写字、读书、习惯等,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的。

    习惯,不仅是指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连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能力,也必须达到技能乃至习惯的程度,——也就是要形成张光鉴先生所说的“快速反应通道”,对学生才有实际的用处;离开了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达不到自动化的程度,就不能派上什么用场。这话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

     我们强调的训练是基本的训练,科学的训练,活化的训练。小学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以及“学用字词句”、“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等栏目的设计可以看出来。这些练习是为了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是具有开放性的,是面向生活的,是具有挑战性的,是鼓励探究的,是有实用价值的,是能够激发儿童兴趣的。

四、 课改要有度。

    所谓有度,就是我们应当把着力点放在调整和深化我们的认识上,避免形而上学和片面性,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要实现重大变革,就得打破原有平衡,从而出现了新的不平衡。随着变革的逐步深入,和经过不断的调整,又建立起新的平衡,事物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前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也是如此。通过学习“课标”,认识提高了,理念更新了,便试图打破课堂旧模式,建立教学新秩序。当此破旧立新之时,难免会有一些失衡、失度乃至失控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学习文本,适当地作一些拓展是必要的。但要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可以看到过度拓展的情况。

    比如多媒体、表演的使用,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主线,应以读为主,以表演、多媒体助读,运用多媒体、表演要把握好一个“助”字。有的老师上课还没有让学生读课文,就开始放多媒体——反映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然后说故事,提问题。这不啻是剥夺了学生训练阅读能力的机会。什么是阅读能力?就是“还原”文字符号的能力。学生看多媒体虽然也弄懂了故事,但他是看多媒体“看懂”的,却不是读课文“读懂”的。我个人认为,在语文课上,多媒体一定要慎用。要用其当用,不可随便滥用。

总之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行为的规范与改进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当下"死套模式",会使模式的推进陷入了困境。走出困境的方法,既需要管理者改变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思想,同时需要看到教学模式应用范围的有限性、发展性、多元性与开放性的特点。

待续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编辑:殷志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台县豆村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