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的意见(2014.12.08)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的意见(2014.12.08)

2014年12月19日 06:51:19 访问量:462 作者:白旭飞
各市教育局: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现就我省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育人模式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统筹完善课程教学标准,发挥学科育人综合功能。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根据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系统设计各年级各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强化学科课程配合,不断完善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有效衔接的课程育人体系。
      完善中小学各科教育教学要求,增强思想教育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教育。体现课程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时代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整体性,强化学科课程育人的配合,提高课程综合育人效果。
      2.全面落实实践课程,强化实践育人功能。从2014年起,把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中有关实践性课程和课程标准中的实践性教学要求,作为深化教学改革、落实育人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
      统筹各种教育资源,落实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的师资、课时、开课条件,确保这类课程的教学。
      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有关实践活动的要求,落实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调查、查阅、收集、观察、设计、制作、实验、研究、参观、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切实改变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现状,增加活动项目的思想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教育基地,确保各类实践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学校要与当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文化场馆、国防教育实践基地、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委会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和命名一批实践教育基地,为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分学期制定各学科实践活动的内容、实施途径和考评办法,落实实践育人目标。
      农村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建立可供学生种植、养殖、制作的实践活动基地,有效组织形式多样的户外实践活动,彰显农村学校优势,办出农村学校特色。
      各市、县(市、区)按照以上要求,制定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具体办法,把实践教育实施情况和校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根据学科结构比例,充实、调配教师队伍。鼓励、支持学校建立校外兼职教师制度。积极协调社会相关部门支持师生的校外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加强家校沟通和家教知识传播,建立有效机制,转变家长观念,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积极探索评估督导机制,保证实践课程和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省教育厅将建立全省统一的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定期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
      3.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以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为参照,按照校本课程占总课程比例的相关要求,结合实际研制各门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办法。立足地方发展实际、学校传统文化及办学特色,以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科学探究教育为主要内容,充分挖掘校本育人资源,建设门类合理、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校本课程体系。完善校本课程管理办法,形成开发、实施、考试评价等有效的校本课程管理机制。
      各市、县(市、区)按照以上要求,制定校本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落在实处。要建立校本课程建设基本标准、校本课程备案和优秀校本课程共享机制。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管理体系和校本课程体系。省教育厅将通过督查推进全省校本课程工作的开展。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4.全面推进新教学模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主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全省绝大多数初中、高中学校和小学高年级,基本建立以问题设计为关键、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合作为核心、展示交流为特征的新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动由班级授课教学模式向小组探究学习模式的转变,全面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
      加大市域和县域内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力度。各市要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积极引导和支持县(市、区)课堂教学改革。各县(市、区)要在试点推进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所有学校全面改革,完善制度和机制,营造改革氛围,保障改革的健康发展。
      各市、县(市、区)要建立和形成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工作机制,及时总结、交流、推广课改经验。积极稳步推进省、市示范高中等各类优质学校的教学改革,确保省示范高中等各类优质学校在新教学模式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省教育厅将依托省教科院通过研讨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推进全省课堂教学改革。
      5.推进与新教学模式建设相关的配套改革。教研部门要加强对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制定并完善支撑新教学模式的规则体系和标准体系。积极探索新教学新模式下的教研模式。加强新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业研究,通过学生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改革教学装备管理。装备管理要从方便管理走向方便使用,从方便班集体使用走向方便个人或小组使用。图书馆、实验室、器材室、专用教室等要尽可能向学生开放,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学习过程中的需求。按照靠近学生、靠近教师、靠近教学的原则,把必要的仪器、标本、模型、图书、挂图等装备,放置在教室、教研室、橱窗等便于师生接触、观察、使用的地方。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学生使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开展学习活动。改进计算机放置、管理办法,满足学生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学习场所随时使用计算机的需要。
      各市、县(市、区)要充分认识到教研、装备、电教等业务部门在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发挥好职能作用,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要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改变观念,创新思路,支持和引领学校的教学改革。省教育厅将制定教研等业务部门工作规程,制定有关教研改革、装备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确保教学改革的协同发展,有序发展。
      三、创新管理育人模式
      6.完善学校管理与服务育人机制。树立以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将立德树人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把育人目标和管理职责统一起来,调动所有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过程管理育人的合力。
      强化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成长和能力培养。关心特殊家庭子女,健全贫困资助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存在学习障碍和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要给予特殊帮助,保障所有学生健康成长。加强班级建设,建立省、市、县、校四级班主任培训机制,提升班主任管理和服务育人水平。
      7.建立学生团队活动体系。参与和建设各种课外团队活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形式,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公共精神、公民素养的重要方式。各地和各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团队建设和团队活动。把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主题活动制度化。要重视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的建设,确保每个学生有机会至少参加一种学生社团活动。支持、引导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建设和活动,鼓励学生关注、参与学校、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重视学习小组、班组织、少先队、团委会、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建立完整、系统的学生团队活动体系,真正发挥团队和社团活动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8.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创新学生管理理念和模式,把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机会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发展。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策划组织体育节、艺术节等各种主题活动;参与各种公共生活的规则制定和秩序治理;自主管理小组、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高中学校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培养学生生涯规划能力。中小学校要建立支持学生自主管理的指导、评估、激励机制,把管理育人工作落在实处。
      各市、县(市、区)要统筹教学育人和管理育人工作。建立对学校管理制度育人、团队活动育人、自主管理育人工作的常规要求和评估体系。通过督查等方式推进学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
      四、提升学生学习信息化水平
      9.借助信息技术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要充分认识学生学习信息化对于推进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今后一个时期,在基本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任务的基础上,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加以落实。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完成作业,交流思想,共享成果。完善和改进教师学习空间的功能,使教师学习空间成为服务、指导学生学习的新渠道。重视学生学习空间的学习、交流、共享、评价功能,帮助学生建好、用好学习空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虚拟功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和支持学生利用网络技术,随时随地学习。培养学生网络自律能力,养成文明上网、理性用网习惯,学会正确看待和辨析网络信息。
      10.建立支持学生学习信息化的条件和环境。按照国家要求,在2015年完成所有教师和所有初、高中学生学习空间建设任务。具备条件的地方,建立小学生学习空间。配齐配足计算机,满足学生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开展学习的需要。在宽带网络进校园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保障教师、学生的教学需要。拓宽学习资源建设渠道,通过购买、合作、自制、市场等途径,建设可用、够用的网络资源,最大可能地支持学生开展网络学习。
      各市、县(市、区)要建立政策机制,保障信息化工作的经费投入。鼓励、支持部分地区和学校先行先试。省教育厅将按照教育部要求,建立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师生学习空间建设和使用,开发多种基于网络的教与学的功能,建立多种资源建设机制,最大限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与学的资源。
      五、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11.强化招生考试和学生评价机制的育人导向。加快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统筹考查学生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选拔人才。
      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质体系,统筹协调教学、科研、思政、体育、后勤及校外教育等职能部门和机构,探索创新科学多元的学生成长综合评价机制,突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及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2.规范考试管理,减少考试次数。小学1-3年级原则上不组织统一考试;4-6年级语文、数学、科学、英语每学期组织一次书面考试,体育组织一次测试,其他学科可组织考查;初中阶段语文等文化类科目每学期可组织一次书面考试,体育组织一次测试,其他学科可组织考查;高中阶段组织各学科模块结业考试,体育每学期组织一次测试。严禁组织月考周考,严禁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成绩排名。
      建立考试命题管理机制。建立考试命题人员资格制度,加强对命题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纸笔测试规程和办法,规范命题、考务、评卷、试卷分析、结果使用等环节工作。建立试题评估机制,凡题必评,一题一评,严肃命题工作,提高命题水平和试题质量。
      13.改革考试内容,发挥考试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课程标准是考试命题的唯一依据,严禁超标命题,中考不再印发考试说明。语文等文化类科目采用书面考试;信息技术、理化生实验等采用操作考试;体育采用实地测试;其它课程采用考查。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他课程中实践活动的命题和考查办法;探索理科实验教学的命题和考查办法;探索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命题和考试办法;探索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的考察、评价办法;改进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的命题和考查办法。
      拓展学生评价领域,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完善国家课程考试办法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校本课程、参与学生团队活动的评估方式和成绩使用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个性特长、标志性成果、发展潜能等综合素质的记录、考核和结果使用制度。
各市、县(市、区)要依据以上要求制定实施办法。要把考试评价改革作为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来认识和推进。统筹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考务管理部门工作,加强对考试评价工作的管理和督查。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和评价能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提升考试评价工作的现代化水平。省教育厅将统筹中考命题、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录取方式等方面改革,推进全省考试评价制度综合改革。
      六、强化保障措施
      14.强化组织领导。各市、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创新育人模式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督导评估内容,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专项督导,定期发布督导报告。加强对行政干部和中小学校长的专题培训,深入学习和贯彻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市教育局负责县(市、区)教育行政干部培训和高中校长培训,县(市、区)教育局负责初中、小学校长培训。省教育厅将对各市、县(市、区)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及时督查、评估和总结。
      15.提升师资队伍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对校长和学校的综合评价机制。改进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和评审办法,把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自身实践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指导学生团队活动能力、命题及评价能力等纳入考评范围。改革校长、教师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规范教学行为,使立德树人任务成为校长和教师的基本观念和自觉行为,提高教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16.建立工作激励机制。省教育厅将建立试点机制,选定重点工作,确定省级试点市、县(市、区)和试点学校,组织专家团队指导试点建设工作。定期对全省推进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课程改革典型经验、优秀成果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进行总结推广。各市、县(市、区)要根据本地情况,确定市、县(市、区)试点,积极、稳步、有效地推进工作。
 
 
 
山西省教育厅
                                   2014年12月8日
编辑:白旭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台县豆村中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