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原创】豆村中学校史(1991年以前完整版)

【原创】豆村中学校史(1991年以前完整版)

2010年11月26日 20:17:41 来源:忻州市五台县豆村中学 访问量:3255
豆村中学校史简介(1956---1991)
主编 郑平
一九九一年六月
五台县豆村中学校史编写小组
组长:郭先良
副组长:白文清
成员:阎久在
刘兰在 阎补清
主编:郑平
编审:王酉年
校对:邢俊秀
 
在上级党委、政府、教育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在豆村中学工作过的老同志的关怀和帮助下,《豆村中学校史简介》(初稿)与读者见面了。这是豆村中学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将对研究豆村中学初、高中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当前高中教育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豆村中学是五台县四所县直高中之一,它、经了了初中,完全中学,高中三个阶段,多年来在上级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贯彻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地教育方针,从当时的实际需要出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为坚持豆村豆地区初、高中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辛勤耕耘,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不少老同志这校献出自已的一生。
盛世修志,千秋大业,服务四化,启迪后人。编写豆村中学校史是时代赋予后人的神对使命,它是五台教育史的重要级成部分,我们有责任把豆村中学的这段历史留给后人。让后人重温历史,怀念旧人,铭记过去,有所启迪。象前辈那样叫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探索初、高中教育发展规律,促进教育改革,为豆村中学的高中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编写豆村中学校史,限于资料搜集困难,和编写水平不高,离史学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希望上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广大在豆村中学工作过的前辈和同志们这个初稿提出修改意见,使之逐步完善面定稿。
                                                                                                                                                                                      郭郭先良
                                                                                                                                                                               一九九一年六月
前言
一、《校史简介》的编写,意在如实的反映豆村中学三十五年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简史》采用编年体,以时系事。
三、《简史》在记达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情况时,分编在初中教育的19966年至1970年,各高中教育的1971年至1976年两个阶段。(国为豆村中学的文化大革命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后期和高中阶段的前期)
四、《简史》除记述中学教育史实外,在“概述”部分还介绍了中学的前身-----第五高小的一些情况。
校史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初中阶段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兴办初中教育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的前期
第三章 高中阶段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大搞开门办学
第二节 恢复正常秩序
第三节 探索教学改革
第四节 加强学校管理
第四章 人物简介
附录:记事年表
结束语
 
第一章 概述
豆村中学位于五台县东北部的豆村镇。校址座落在镇西南的南门河,现占地面积七千二百平方米,教职工七十一名。
抗战前,这里是一所高级小学。原建筑座西朝东,一进三穿院。可容纳六个班,二百多名学生。一九三七年九月,卢启元、白葆祥在这里创办了“国难学校”。一九九三八年一月,抗日第五高小在此成立。党支部书记由郑修齐担任。一九三九年,日本鬼子拆毁了校舍,把木材运到田家村修了炮台,学校只剩下一堆破砖烂瓦。为了适应形势造就人才,学校开始了游击式的流动教学。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后,高小各分校迁回豆村,恢复了第五高小。学生分散住在豆村的八个院落,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九五一年张丙祥任校长,一九五二年崔峰任校长,卢吉甫任教导,高小学校越办越兴旺,一直办至第二十四个班。前后一共培养学生一千名,完成了她光荣的历史使命,一九五六年,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国家进行全面建设,五高小在旧址上建起了新房,他办了两个戴帽初中班,从此豆村地区有了自已的中学。
中学的发展经历了初中、高中两在阶段,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七O年为初中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六年是初中兴办和发展时期,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O年文革动荡时期,初中阶段的教育虽有曲折,但同样也为社会培头养了各方面的人才赢得了荣誉,成绩是肯定的。
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九一年,是高中队段。这一阶段,学校又逐步走向正规。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六年属文革后期;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九一年,是教学正常时期,这一时期学校一切工作正常化,教师认真教学,学生认真学习的风气空前高涨。
总结历史,总结经验,豆村中学在三十五年的进程中共培养出5750名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在全校师生正在加倍努力准备为四化奉献自已的聪明才智,将来,豆村中学必然会越办越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自出巨大作用。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豆村地区创办了自己的中学。校址选在被日冠拆毁的旧址上,政府投资,于一九五四年建房35间,一九五五年建房21间,一九五六年建房9间,共65间。校舍初具规模后,一九五六年招进两个初中班,学生100名。从此豆村中学诞生了。
 
第一节 兴办初中教育
中学教育的开创,在豆村地区是有史以来的一件大事,她标志着地村地区人民翻身作主人后在文化知识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因而全地区人民十分关注。
一、组织领导
校长:崔峰
教导:卢吉甫
总务:卢保贤
副校长:阎系直(1957--1966)
副书记:白书良(1958--1962)
书记:张丙祥(1962---1966)
二、十年进程
建校初期,校长崔峰雄心勃勃,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办好这座中学的问题,随即选拔郑炳皇、毕少逸、张进之、孟文义为代课教师,从严治校,保证教学质量,在后勤上依靠廉洁、勤俭的卢保贤这个得力肋手,保证工程建筑。这样,学校迈着稳健的步伐,呈现一派蓬勃兴旺的势头。
一九五八年,随着“三面红旗”的中号的提出和实施,学校教育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交织在一起,学校派进了红旗班主任担任班级领导。农历八月十五,全校师生开赴南茹村安营扎寨,到村南二里远的西掌山上开铁矿。每天早起吃饭,中午送饭,晚上回村,手磨破了,衣穿红了,同学们逗趣说是“又红又专”。就这样历时三个月,于十一月十五返回豆村中学。
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是国家困难时期,学校为保证师生生活,维持正常教学,进行生产自救。到佛光村垦荒100亩,种植山药蛋,在校内,养驴四头,用于耕田、驮炭;办猪场一个,养母猪40头,卖小猪解决经费。同时,动员师生上山采榆树叶,下地挖掘野菜,以补食物不足,低标准,瓜菜代,大家勒紧腰带,渡过了难关。
在这艰苦的环境下,培养了一批不怕吃苦的创业型人才,全校师生艰苦创业,勤工建校,此间修建的校舍,砖是师生背的,小工是师生当的,桌椅板凳是师生往返200余里历时四天去石咀背回来的。就烧炭也是师生去50余里的天和煤矿背回来的。当是实行的是一、一五制(一天休息,一天劳动,五天上课)劳动还经常集中使用,除建校外,还帮助生产队做一些事。生活水平是低的,劳动强度是大的,教学任务是重的,而绝大部师生的精神面貌是蓬勃向上的。他们有主人翁的自豪感,有甘于吃苦的乐观精神。

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五年,是学校发展的正常时期。教学秩序趋于正常,教学质量逐步上升。而“六三年重提阶级斗争”也是在此时,思想斗争渐次加强。“破四旧,立四新”也颇为盛行,打神像,拆庙宇到处可见。但我们中学的这种“革命化”行动并不激烈,其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大目标始终不变。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停止招收新生。

编辑:白旭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台县豆村中学 特此声明。